中新社绍兴9月25日电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杨义25日在浙江绍兴举行的鲁迅国际研讨会上称,纪念鲁迅是一个民族对伟大人物应有的怀念。“成熟的民族,应赋予伟人以成熟的阐释和评价。”
“重读鲁迅必将有力推动新时期的鲁迅研究,让现代人更好地坚守正确的价值追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绍兴市文联主席刘孟达在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的系列活动“重读鲁迅——纪录片《鲁迅》首映式暨鲁迅作品诵读会”上表示,鲁迅作品的回顾对于新时期的文化发展和文学创作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鲁迅的作品、思想和精神,都是激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宝贵财富。
那么,对于鲁迅的“接棒者”,鲁迅作品的意义何在?浙江省作协主席程蔚东表示,鲁迅的作品可以让广大作家以及年轻一代更深刻地知道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鲁迅在历史的创作中获得自己的创作,这是新一代作家都需要学习的地方。”
“作为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一直非常重视对鲁迅精神的传承弘扬和鲁迅文化的繁荣发展。”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指出,近年来绍兴进一步加强了历史文化的保护,免费开放鲁迅故里,举办鲁迅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重大节会,吸引了更多人亲近鲁迅、了解鲁迅,从而弘扬了鲁迅精神。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一”字。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用30年书写了600多万字的著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思想家和精神启蒙者,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来源:中国新闻网
附:
影的告别(载鲁迅《野草》)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