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不投效曹操而投刘备?

[复制链接]
漂游 发表于 2011-9-25 15: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99 10
为什么诸葛亮不去投效强大的曹操而投效刘备? 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时期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称颂,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料事如神、完美无缺。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比如: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这是我们熟悉的诸葛亮的标准形象,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据说著名的《隆中对》战略一开始就隐藏着致命的设计缺陷……
  诸葛亮,琅邪国阳都县(今属山东沂南)人,从17岁起开始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过着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一方面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师访友、广泛地与社会接触。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逐渐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关注社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领乐毅,对此,邻居们都一笑了之。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天才。
  有这种眼光的还有两位长者——庞德公和司马徽。这两位都是诸葛亮的老师,也是当时名震荆州的学术领袖。他们的学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两位大师最欣赏的还是诸葛亮,称他为“卧龙”。   
  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效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对此,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诸葛亮对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全部回复(10)
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虑过孙权。孙权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不愧为一代豪杰。他据有江东,兵精而粮足。孙权爱惜人才,而且也与手下人相处得很好。另外,诸葛亮的大哥诸葛谨在孙权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携,诸葛亮在东吴应该是很有前途的。   

  但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   

  在今天隆中的半山腰上,有一处凉亭,名叫“抱膝亭”。史书记载,由于尚未发现值得辅佐的明主,诸葛亮一直显得很茫然,每当早晨和傍晚,他都独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抱膝长啸。   

  当这位读书人倍感苦闷的时候,后来那个最赏识他、最可以发挥他才智的人——刘备,其实就在距离隆中不远的新野县城里。当时,他也苦闷极了。


  刘备一生也极其坎坷。起初,他在家乡起兵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后来又卷入诸侯混战,几十年东征西讨,凭着讲感情、够朋友和自己的那点谋略才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拉起了一支队伍。但他没有聪明的谋士辅佐,所以只能时而投靠陶谦,时而联合吕布,时而归顺曹操,时而依附袁绍,始终被人利用来利用去,跑了大半辈子,也没跑出个名堂来,一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大约8年前,刘备走投无路时,才跑到荆州投靠刘表。   

  刘表把刘备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线替自己守住大门,扮演“炮灰”的角色。幸运的是,在刘备镇守新野的几年里,曹操忙着在北方东征西讨,几乎无暇收拾刘表。所以刘备在新野一住就是8年。   

  建安十二年,刘备认识了司马徽和徐庶,这两人向他极力推荐诸葛亮,并称赞诸葛亮是“卧龙”。很快,刘备就亲自去拜访一位年仅27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千古传颂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刘备在诸侯中被人称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军队,有多大地盘,而是他对朋友很诚恳、很讲信义,即使对一般的人也很有礼数,另外对老百姓也很仁慈。所以,在天下动荡的那个年代里,很多人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由于有这种号召力,当时的诸侯,包括曹操和袁绍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很重视刘备,很愿意与他结盟。当然,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能“三顾茅庐”,主要原因还是他急需人才。但刘备作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将军,肯屈尊拜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战略问题,这就足以让诸葛亮感动了。   


2011-9-25 15:18:20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足足花了近两个章节的篇幅来描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会见,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奇文。关于它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曹操和孙权都很强大,暂时不可与之竞争。荆州的刘表和四川的刘璋都缺乏执政能力,可以先后夺取这两个地方。然后,搞好内政外交。等到天下有变,就两路大军分别从荆州和四川向北进军,一举夺取天下,恢复汉室。   

  可以想象,当时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这番分析后,犹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在眉开眼笑之时,当即就决定请诸葛亮担任自己的谋士,共同实现《隆中对》中所描绘的蓝图。   

  从古至今,学者们大多对《隆中对》中的精辟见解表示非常推崇。他们认为,对曹操和孙权的实力,诸葛亮看得比较客观。刘备后来东征失败,诸葛亮和姜维后来多次北伐、无功而返,这都证明曹魏和东吴的实力确实很强大,暂时不可与之争锋。而最精彩的是,刘表和刘璋确实缺乏执政能力,荆州和益州后来果然被刘备占领,实现了诸葛亮的初步构想。这充分展示了他对时局发展的惊人的   

  预见性。这种远见卓识是他不同于一般政治家的重要因素。至于后来之所以没有实现他当初的全部构想,那是因为刘备等人在执行这一方案时出现偏差,执意东征,导致孙刘两家刀兵相见,荆州丢失,北伐难以成功。   

  但是,也有学者对《隆中对》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看法。   

  他们认为:《隆中对》最基本的战略思想是要占领荆州和益州。当时,能看到这一点的不只是诸葛亮一个人,比如曹操就这么想过,他也是这样做的,先收拾荆州的刘表,再收拾汉中的张鲁,进一步谋图益州。东吴方面,鲁肃和周瑜都认为东吴应该先占领荆州后吞并益州,然后与曹操争霸中原。后来东吴占领荆州,又谋划着进攻益州,就是这个计划的具体行动。所以,现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诸葛亮的想法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还有学者认为:荆州地处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是一块谁都想得到的战略要地。以刘备的实力,他不可能一人独占荆州,一旦他的主力进入四川后,他更不可能长时间保有荆州。因为四川与荆州的交通主要靠长江三峡的水运,而三峡水道过于险要,很难在两地及时调兵遣将。所以一旦强敌入侵,主力在四川的刘备很难保住荆州。历史上,无论是南北朝,还是五代十国等分裂时期,任何一个占据四川的地方政权都没有能力同时占有荆州?


2011-9-25 15:18:38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同时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位置,以至于后来开创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没有刘备,诸葛亮可能会一直待在隆中,老死在他那个茅草屋里。至少,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一个光彩照人的诸葛亮了。所以后人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是极其羡慕和推崇的。刘备本人也因为“三顾茅庐”而妇孺皆知、名垂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模范。  

2011-9-25 15:18:52
不错
2011-9-25 15:27:21
不错
2011-9-25 16:17:17
路过
2011-9-25 17:50:08
诸葛亮他的家族在曹操攻破徐州屠城之时,整个家族都差不多被杀光了。他叔带着他们三兄弟逃到徐州,准备报仇,但刘表害怕曹操,不肯用诸葛玄。诸葛亮是不会投靠曹操的。因为是仇人。
2011-9-25 18:16:27
很不错。
2011-9-25 18:34:18
本帖最后由 Vanessa 于 2011-9-25 18:37 编辑

2011-9-25 18:36:06
出师表
2011-9-25 19:07:5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