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趣事

[复制链接]
桥头人 发表于 2011-7-27 17: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34 9


当地农民工天生以土地为生存的第一目标,意识上就是离了土地就无法生存,认为种的地越多就越是能人,举个例:如果发生交通意外,把他老爸给撞了,哪也得让他把麦子收了和你处理事情。呵呵,一到收麦子的时候哪怕我给几倍的工资也找不到一个人,这就是事实,在现在这个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体制下,是不是有点可悲? 还有就是这里的民工永远不知道满足,没有一个度,不会适可而止. 譬如我的工厂,我如果给了工人1000元的工资,他就想要1500,我如果给了1500,他明天就更要2000,他根本不知道衡量自己有多少能力,就只认为自己也是工人,别人拿多少自己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很多小事反映这里的工人这种形态:有好几次在上班的空间,我为了体恤工人大热天干活辛苦,自己掏点钱买点西瓜或者饮料犒劳一下,结果怎么了:有一个工人刚好当天没有上班,没有吃到,第二天非要我补上不可,认为自己没有吃上别人看不起他,这个肯定不是理由,我当然不买了,结果呵呵这个工人不干了,后来有工人说如果那天我给补上了,全厂的工人又要全部吃一次,因为他吃的是第二天,当然也就认为是第二次开吃。汗。。。 直到现在,我叫工人吃东西还要小心翼翼,拿个考勤表点名,看看有没有人漏了,怕吃错了。当然工人的事情好处理,主动权在我们手里,不好处理的是这里的机关单位,吃饭的时侯,罚款的时候,他们的家属买我东西的时候,还有只要他们不开心的时候,往往会想起我,这也难怪,因为这地方就我一个企业嘛,他们不想我没有别人可以想呀,呵呵。      唉,陇县的人们,陇县的机关,有些思想,有些习惯,有些地方该改改了,拿出实际行动来,支持支持外来的投资者吧,要不然实在太对不起共产党“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呀。

全部回复(9)
什么情况
2011-7-27 17:34:31
怕吃错了 !!! 有点政治话题
2011-7-27 17:36:48
你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2011-7-27 17:38:21
楼主段落木有分好,看起来,密密麻麻的,有点辛苦!
2011-7-27 17:39:35
吕老幺 发表于 2011-7-27 17:39
楼主段落木有分好,看起来,密密麻麻的,有点辛苦!

哈哈
2011-7-27 18:07:10
桥头人 发表于 2011-7-27 18:07
哈哈

有待大家指教
2011-7-27 18:07:30
不是这里的,也不是趣事
2011-7-27 18:10:08
   过年了,就想起了陕西陇县,想起那里年年正月都要耍起的社火。  
    陇县人耍社火、看社火,是最重要的“年饭”,重视的程度不比看中央台的文艺晚会差。那激越人心的场面,那自编自演的陶醉,那如痴如醉的享受,是春节晚会里不可能有的。每到秋收后,各乡村耍社火的民间艺人就开始添置戏衣和锣鼓,谋划着出什么内容,思量着赛倒哪个村的社火,捞回去年正月失去的面子。将近正月,有的村已是鞭炮声声,锣鼓喧天,社火队已经在演练了。一到初五,各乡村的社火就开始红火起来了,锣鼓开道,社火随后,穿街走村,阵势宏伟。  
    陇县社火据说是在继承周秦汉唐时期的白戏、散乐和古代锣鼓、舞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形成的民间集体游艺活动,以庆年年丰收,岁岁平安。每到正月十五,十村八乡的社火纷纷涌向县城,竞相献艺,争强斗智。各社火团队列队行驶,彩旗前导,鼓乐为先,各个节目依次排列,保持整齐肃穆,井井有序的队形。步社火,扮演戏中角色,灵活多样,奇异生动;马社火,《三英战吕布》、《牛头山》等具有马背征战特点的故事,骑着骡马,威武雄壮;背社火,由一人身扎木制芯子,在肩部挈儿童装扮的戏剧人物表演,挈一至三人不等;高跷社火,脚踩木棍,《关羽保皇嫂》、《赵匡胤送京娘》是拿手好戏;跷跷板社火,将长板置于木墩上,板两端制铁芯支架,站立戏剧角色,数人抬架游行表演;高芯社火,由钢筋做成高达六七米的转动铁芯,载着千姿百态的“仙女神童”凌空而过,悬妙奇险;车社火,一车一座,有《斩秦英》、《断桥》、《三对面》等曲目。平常年份进城社火表演团达百余家,县城街道汇成人的海洋,千面彩旗迎风招展,百面锣鼓震憾人心,百家社火表演团徐徐行进,各类舞蹈队伍翩翩起舞,锣鼓声、鞭炮声和观众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周秦后裔的狂欢大潮,站在北坡山上都可听到这狂欢声。社火团队每到单位和住户的门口,都会受到燃放鞭炮的热烈迎接,并能得到麻花、糕点、香烟等赠物。对馈赠多的和门口场地大的邮电局、县委、县政府等单位,社火团队还要按固定姿势绕场三周,表演完毕方才离去。社火表演结束,居民们还要把“黑虎灵官”和“关公、秦琼”请进家门,让其在各个角落舞舞大刀和马棒,以求趋吉避凶。  
  陇县人爱看社火,哪个村耍社火,都要邀请亲戚来观看。尤其是正月十五,在外地工作的有机会也要赶回县城看社火。挽留亲戚也是说:“看完社火再走。”县城的人早早搬来椅子占地方,给乡下的亲戚选个好位置。这个说南街村的高芯好;那个说东南乡的马社火好;另一个又说城关镇的社火比过了固关乡。惹得持不同观点的人较起了劲。一年难得看一次社火,不给眼睛过过瘾,不当一次业余评委还行?进城看社火的青年男女,钻在人群中,才有了手拉手的机会,看完社火,成双成对走向小吃摊,为女友选几样爱吃的油旋、馇酥、狗舌头饼。
    城里人为外地来的亲戚调上特有的核桃花等陇县凉菜,备上陇州老窖,谈些年景、儿女婚事、生财之道等事。在外工作的谈些仕途、工作、收入等情况。看了社火,交流了感情,其乐融融。  
  正月十五快去陇县看灶火吧。  
2011-7-27 18:12:35
<embed src="http://player.56.com/deux_14573537.swf"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480" height="400"></embed>
2011-7-27 18:16:4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