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流浪的小鱼 于 2011-6-26 13:31 编辑
读过这篇文章感觉另有一番道理,而且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似乎忽略了一些问题。首先要向大家说明一下,这篇文章仅仅指普通感冒,其他病毒性、细菌性以及流行性感冒不包括在内。
如何真正有效的预防感冒等一系列排汗着凉性疾病(作者:赵健)
注:本文特指普通型感冒,不包括流感。
到目前为止,虽然医学界从病毒学角度提出了各种预防感冒的措施,但感冒却依然照常发生。为什么感冒无法有效预防?因为普通型感冒的发生实际与病毒无关。研究发现,由于生理学界对人体“排汗功能”认识的缺失,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医学界对与“排汗功能”有关的包括“感冒”在内的一系列疾病产生误解。如果能够真正正确认识感冒,并普及感冒基本知识,感冒是完全可以真正有效预防的。
那么所谓“感冒”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呢?生活常识告诉大家,“着凉”会引起感冒。着凉究竟为什么会引起感冒呢?目前医学界认为是着凉与免疫力和病毒的关系问题,以及“风寒邪”的问题。这实际都是误解。简单讲:所谓感冒,就是“着凉”引起的“汗液排泄异常”问题。在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如果没有排汗问题存在,即使在极地零下七十度环境,可谓“凉”,也不会感冒。否则在高纬度地区人类将难以生存。
为什么排汗时着凉后会引起感冒呢?研究发现,当汗腺正在排泄汗液的时候,如果此时较突然的受到相对低温的刺激,也就是“着凉”之后,汗腺就会快速闭合,这就影响了汗液的正常排出。当汗液无法在皮肤汗腺排出时,人体便会改变排汗方式,即将汗液由皮肤汗腺排泄的方式,转变成利用鼻及气管排泄的方式。当汗液由鼻及气管排出时,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鼻涕”和“痰”。如此看来,所谓鼻涕、痰实际就是汗液。并且不仅是感冒,甚至包括支气管炎、哮喘、关节炎、冠心病、肾炎等一系列疾病,其性质都是汗液的排泄方式在发生转变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异常性反应”。所以在此称上述疾病为 “系列排汗着凉性疾病”。下面就来逐步分析这些问题。
我们知道,感冒的主要症状是鼻塞、流涕等。感冒究竟为什么会流鼻涕?如果按照病毒学解释,鼻涕就属于炎症反应物,类似于“脓”,这就错了。实际上,所谓“鼻涕”就是一种“能量代谢性终产物质”,或者说“鼻涕”就是“汗液”。而人体排泄鼻涕和排泄大小便的性质是相同的,都是在排泄终产物质,或者说,排泄鼻涕实际就是在排汗。对此,大家难免会疑问:生理学认为排汗是为了散热,汗液主要是水分,况且我们日常所看到的汗液也只有水分,而鼻涕却是粘性液体,怎么能说鼻涕就是汗液呢?应该说,将排汗功能定性为只为散热,汗液只有水分,这种认识过于简单片面。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就要对人体能量代谢功能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再认识。
我们知道,人体需要消耗热能,能量来源于糖、蛋白、脂肪等。研究发现,当糖类等在肌肉等组织内释放能量后,会产生出一种类似蛋白的粘液质终产物质(暂称“类蛋白”)。既然在消耗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出终产物质,毫无疑问就应该随之出现一个终产物质的排泄问题。研究发现,肌肉等组织内所产生的终产物质是借助皮肤汗腺排出体外的,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汗腺不仅是体温调节器官,并且同时还是终产物的排泄器官,因此汗液中除了水分外,还存在一种“类蛋白”。那么大家也许会有疑问,为什么在汗液中看不到这种类蛋白呢?实际并不是看不到,只是认识不到位,因此虽常相见却不相识而已。为什么说不相识?道理实际异乎寻常的简单,想必大家会定期洗澡,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需要定期洗澡呢?因为在皮肤上有某种物质会定期出现,也就是我们清洗时搓掉的皴(cun)。很显然,啤酒瓶放一千年也不会自己生出皴。皮肤上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就会出现皴。稍加认真思考就不难发现,所谓皴,主要就是由汗腺排出的类蛋白。因此不能说没看到过汗液中的类蛋白,如果什么也没有,也看不到,我们搓洗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从其他感觉功能也不难体会,比如通过肤觉,在夏季“桑拿天”排出的较大量类蛋白粘在皮肤上会感觉粘糊糊很不舒服。再比如通过嗅觉,在鞋子的特殊环境中类蛋白会霉变馊臭。干燥的类蛋白会形成肤屑、头皮屑等。总之,必须明确汗液中有一种粘液质成分。否则对鼻涕就是汗液等很多问题将无法理解。
那么汗腺排泄终产物质与着凉和感冒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这是由于汗腺在排汗时,如果突然受到相对低温的刺激后,张开的汗腺孔就会快速的闭合。很显然,由于汗腺孔的意外突然闭合,尚未排泄出体外的汗液自然就会被阻留于体内,于是,人体内就出现了一部分被阻留的汗液(暂称“阻留汗”)。请注意,这种汗液被阻留的现象,就是当人体排汗时着凉后,为什么会引起感冒等一系列排汗着凉性疾病的根本原因。
汗液,是一种代谢性终产物质,一种废弃物。人体不会允许任何废弃物长期滞留于体内,所以当汗液被阻留于体内之后,人体便会促使被阻留的汗液由皮肤汗腺向鼻及气管部位转流。转流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鼻或气管将“阻留汗”重新排泄出体外。当阻留汗由鼻或气管排出时,就是所谓的“鼻涕”和“痰液”。在此我们就重新认识了,所谓“鼻涕、痰液”实际就是汗液。而人体排泄鼻涕和痰液实际就是在排汗。之所以排汗时着凉后所发生的感冒、气管炎等疾病会以流涕、排痰为主症,就是由于人体借助鼻及气管排汗的结果。应该说,鼻及气管排泄鼻涕和痰液的功能,就是皮肤汗腺的“代偿性”排泄功能。因此也是一种正常的排汗功能。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借助鼻或气管排汗,就不会,也不应该给人体带来任何的不适,这就是日常我们所常见的不会有任何不舒适感觉的流涕及排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重新认识了人体肌肉等组织在消耗热能时也会产生出一种终产物质。因此,人体实际有四大终产物排泄器官,即:肛肠、尿路、汗腺,外加鼻和气管。
既然鼻及气管排泄鼻涕和痰液属于正常的排汗功能,可为什么当人体排汗时着凉后,却又会表现出诸如感冒、鼻炎、气管炎、哮喘等种种病态的排汗形式呢?又为什么会引起关节炎、脉管炎等一系列疾病呢?这个问题所涉及内容较多,但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感冒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发烧。是什么引起的发烧呢?我们知道了排汗有两项功用:一是排泄终产物质,二是调节体温。调节体温的实际意义,就是当人体内出现了“过剩的热能”之后,为了防止过剩热能造成体温超高,人体便会通过排汗将过剩热能排泄出体外。前面我们了解了,当人体排汗时着凉后汗液会被阻留于体内。很显然,过剩热能也必然会同时被阻留于体内。这部分被阻留的过剩热能就会 以一种“游离热”的形态在人体内四处游动。而发烧、头痛、周身酸痛不适、口鼻溃疡生疮等一系列反映,应该就是这种游离热所造成的。
排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高温环境或身体较热时,此时人体需要通过排汗来调节体温,并同时还要排泄终产物质。如果此时着凉,就有可能出现发烧、头痛、流涕等感冒的所有症状。类似中医的风热感冒。另一种多发生在低温环境,此时人体基本不需要通过排汗调节体温,汗腺完成的主要是排泄终产物的任务。如果此时着凉,所出现的症状一般就只有鼻塞、流涕。类似风寒感冒。
二、从解剖学不难发现,人体内不存在类似脉管样的封闭型管道系统专供阻留汗流通,阻留汗只是借助了皮下结缔组织间的某种“生理性间隙”间流通的,这是一种非封闭式开放型的流通渠道,(暂称“开放腺”)。正由于这种“开放性“对阻留汗的流通缺乏约束力,因此当阻留汗在借助“开放腺”流通的过程中,在一般正常情况下阻留汗就有可能在开放渠道内比较规矩的正常流通。但是一旦遇到某种异常情况之后阻留汗就有可能脱离开“开放腺”,转而在人体内四处任意流动。阻留汗一旦出现任意流动,就有可能会任意的误流入人体的任何器官或组织内,并因此而引起疾病。比如四肢、背部等部位的阻留汗一旦出现肆意流动的情况之后,就有可能直接误流入人体各关节内,从而造成关节积液,所引起的就是所谓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关节疾病。目前人们所发现的关节积液、粥样斑块、尿蛋白、等等实际都是汗液中的类蛋白。
三、如果人体在排汗时只是受到较轻微低温的刺激,轻度低温刺激一般只影响皮肤汗孔,被阻留的汗液往往会在开放腺内比较正常的流向鼻及气管,并会比较正常的借助鼻或气管排出。但是如果人体一旦受到较突然,较严重的或较长时间的深度低温刺激之后,深度低温就有可能在影响汗腺腺孔的同时也影响到皮下的“开放腺”,并造成开放腺也发生收缩,开放腺一旦发生收缩,就会影响到阻留汗在开放腺内的正常流通,如果阻留汗无法在开放腺内正常的流动,就有可能会脱离开开放腺,转而在人体内四处盲目的任意流动。盲目流动的阻留汗几乎是无孔不入,几乎可以“侵入”人体任何器官或组织内,因此这就造成了因汗液误入所引起疾病种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四、消耗能量需要氧气,氧气参与了代谢程序后,会转变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经由静脉并通过肺排出体外。当排汗时着凉后,二氧化碳也无法正常返回静脉,并会在人体内形成一种“游离性气体”,这种游离气体也会增加人体的种种不适。比如,有一种着凉性腹泻,主要就是这种游离气体所造成的。气体在胃肠道内窜动,就会引起气体滞胀性疼痛,混入代谢物,就会形成稀释泡沫样便。无论游离气体停滞于身体任何部位,比如关节、头等部位,都有可能会引起该部位出现气滞性酸、胀、疼痛等异常性反应。如果和游离热混在一起,则会助纣为虐、雪上加霜。
五、糖类等分解释放能量后,会产生两种终产物质,一种是类蛋白(类似灰烬),还有一种“有色物质”(类似烟气)。正常情况下,有色物会经由尿路排出,所以尿液会被染成黄色。着凉后,有色物无法进入尿路,转而会混入类蛋白液中,因此着凉感冒后所排出的鼻涕、痰液会呈现黄色,而尿色会变浅。日常情况下,鼻涕、痰为无色透明状,尿液呈黄色。
通过以上简要的分析,我们大致明确了,当人体皮肤汗腺在排泄汗液的时侯一旦着凉,会影响汗液由皮肤汗腺的正常排出,于是人体会借助鼻及气管排汗,如果汗液在鼻或气管正常排出,就是流涕、排痰。如果排泄困难,就会引起鼻塞、鼻炎、气管炎、哮喘等。如果有“游离热”和“游离气”体的介入,就会引起发烧、头痛、周身酸痛不适等。如果“阻留汗”进入扁桃腺,就会引起扁桃腺炎;进入关节,就会引起关节炎;进入脉管,就是粥样斑块、血栓及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肾脏,就是肾炎……明确了感冒等疾病的性质,预防工作就有的放矢。
那么具体到日常生活中,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罹患感冒等排汗着凉性疾病呢?我们又如何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呢?既然是排汗着凉性疾病,顾名思义,预防的关键就是要注意一点——出汗时千万不要着凉。要做到这一点实际并不复杂,关键是引起重视,并随时注意。如果养成习惯,习惯就会成自然。果真如此,感冒等一系列排汗着凉性疾病就真的与我们无缘了。具体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注意如下一些具体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