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有效的预防感冒-----仅指普通感冒(转载)

[复制链接]
流浪的小鱼 发表于 2011-6-26 13: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16 3
本帖最后由 流浪的小鱼 于 2011-6-26 13:31 编辑

读过这篇文章感觉另有一番道理,而且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似乎忽略了一些问题。首先要向大家说明一下,这篇文章仅仅指普通感冒,其他病毒性、细菌性以及流行性感冒不包括在内。

如何真正有效的预防感冒等一系列排汗着凉性疾病(作者:赵健)

    注:本文特指普通型感冒,不包括流感。

    到目前为止,虽然医学界从病毒学角度提出了各种预防感冒的措施,但感冒却依然照常发生。为什么感冒无法有效预防?因为普通型感冒的发生实际与病毒无关。研究发现,由于生理学界对人体“排汗功能”认识的缺失,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医学界对与“排汗功能”有关的包括“感冒”在内的一系列疾病产生误解。如果能够真正正确认识感冒,并普及感冒基本知识,感冒是完全可以真正有效预防的。

那么所谓“感冒”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呢?生活常识告诉大家,“着凉”会引起感冒。着凉究竟为什么会引起感冒呢?目前医学界认为是着凉与免疫力和病毒的关系问题,以及“风寒邪”的问题。这实际都是误解。简单讲:所谓感冒,就是“着凉”引起的“汗液排泄异常”问题。在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如果没有排汗问题存在,即使在极地零下七十度环境,可谓“凉”,也不会感冒。否则在高纬度地区人类将难以生存。

    为什么排汗时着凉后会引起感冒呢?研究发现,当汗腺正在排泄汗液的时候,如果此时较突然的受到相对低温的刺激,也就是“着凉”之后,汗腺就会快速闭合,这就影响了汗液的正常排出。当汗液无法在皮肤汗腺排出时,人体便会改变排汗方式,即将汗液由皮肤汗腺排泄的方式,转变成利用鼻及气管排泄的方式。当汗液由鼻及气管排出时,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鼻涕”和“痰”。如此看来,所谓鼻涕、痰实际就是汗液。并且不仅是感冒,甚至包括支气管炎、哮喘、关节炎、冠心病、肾炎等一系列疾病,其性质都是汗液的排泄方式在发生转变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异常性反应”。所以在此称上述疾病为 “系列排汗着凉性疾病”。下面就来逐步分析这些问题。

    我们知道,感冒的主要症状是鼻塞、流涕等。感冒究竟为什么会流鼻涕?如果按照病毒学解释,鼻涕就属于炎症反应物,类似于“脓”,这就错了。实际上,所谓“鼻涕”就是一种“能量代谢性终产物质”,或者说“鼻涕”就是“汗液”。而人体排泄鼻涕和排泄大小便的性质是相同的,都是在排泄终产物质,或者说,排泄鼻涕实际就是在排汗。对此,大家难免会疑问:生理学认为排汗是为了散热,汗液主要是水分,况且我们日常所看到的汗液也只有水分,而鼻涕却是粘性液体,怎么能说鼻涕就是汗液呢?应该说,将排汗功能定性为只为散热,汗液只有水分,这种认识过于简单片面。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就要对人体能量代谢功能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再认识。

    我们知道,人体需要消耗热能,能量来源于糖、蛋白、脂肪等。研究发现,当糖类等在肌肉等组织内释放能量后,会产生出一种类似蛋白的粘液质终产物质(暂称“类蛋白”)。既然在消耗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出终产物质,毫无疑问就应该随之出现一个终产物质的排泄问题。研究发现,肌肉等组织内所产生的终产物质是借助皮肤汗腺排出体外的,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汗腺不仅是体温调节器官,并且同时还是终产物的排泄器官,因此汗液中除了水分外,还存在一种“类蛋白”。那么大家也许会有疑问,为什么在汗液中看不到这种类蛋白呢?实际并不是看不到,只是认识不到位,因此虽常相见却不相识而已。为什么说不相识?道理实际异乎寻常的简单,想必大家会定期洗澡,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需要定期洗澡呢?因为在皮肤上有某种物质会定期出现,也就是我们清洗时搓掉的皴(cun)。很显然,啤酒瓶放一千年也不会自己生出皴。皮肤上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就会出现皴。稍加认真思考就不难发现,所谓皴,主要就是由汗腺排出的类蛋白。因此不能说没看到过汗液中的类蛋白,如果什么也没有,也看不到,我们搓洗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从其他感觉功能也不难体会,比如通过肤觉,在夏季“桑拿天”排出的较大量类蛋白粘在皮肤上会感觉粘糊糊很不舒服。再比如通过嗅觉,在鞋子的特殊环境中类蛋白会霉变馊臭。干燥的类蛋白会形成肤屑、头皮屑等。总之,必须明确汗液中有一种粘液质成分。否则对鼻涕就是汗液等很多问题将无法理解。

    那么汗腺排泄终产物质与着凉和感冒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这是由于汗腺在排汗时,如果突然受到相对低温的刺激后,张开的汗腺孔就会快速的闭合。很显然,由于汗腺孔的意外突然闭合,尚未排泄出体外的汗液自然就会被阻留于体内,于是,人体内就出现了一部分被阻留的汗液(暂称“阻留汗”)。请注意,这种汗液被阻留的现象,就是当人体排汗时着凉后,为什么会引起感冒等一系列排汗着凉性疾病的根本原因。

    汗液,是一种代谢性终产物质,一种废弃物。人体不会允许任何废弃物长期滞留于体内,所以当汗液被阻留于体内之后,人体便会促使被阻留的汗液由皮肤汗腺向鼻及气管部位转流。转流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鼻或气管将“阻留汗”重新排泄出体外。当阻留汗由鼻或气管排出时,就是所谓的“鼻涕”和“痰液”。在此我们就重新认识了,所谓“鼻涕、痰液”实际就是汗液。而人体排泄鼻涕和痰液实际就是在排汗。之所以排汗时着凉后所发生的感冒、气管炎等疾病会以流涕、排痰为主症,就是由于人体借助鼻及气管排汗的结果。应该说,鼻及气管排泄鼻涕和痰液的功能,就是皮肤汗腺的“代偿性”排泄功能。因此也是一种正常的排汗功能。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借助鼻或气管排汗,就不会,也不应该给人体带来任何的不适,这就是日常我们所常见的不会有任何不舒适感觉的流涕及排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重新认识了人体肌肉等组织在消耗热能时也会产生出一种终产物质。因此,人体实际有四大终产物排泄器官,即:肛肠、尿路、汗腺,外加鼻和气管。

既然鼻及气管排泄鼻涕和痰液属于正常的排汗功能,可为什么当人体排汗时着凉后,却又会表现出诸如感冒、鼻炎、气管炎、哮喘等种种病态的排汗形式呢?又为什么会引起关节炎、脉管炎等一系列疾病呢?这个问题所涉及内容较多,但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感冒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发烧。是什么引起的发烧呢?我们知道了排汗有两项功用:一是排泄终产物质,二是调节体温。调节体温的实际意义,就是当人体内出现了“过剩的热能”之后,为了防止过剩热能造成体温超高,人体便会通过排汗将过剩热能排泄出体外。前面我们了解了,当人体排汗时着凉后汗液会被阻留于体内。很显然,过剩热能也必然会同时被阻留于体内。这部分被阻留的过剩热能就会  以一种“游离热”的形态在人体内四处游动。而发烧、头痛、周身酸痛不适、口鼻溃疡生疮等一系列反映,应该就是这种游离热所造成的。

  排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高温环境或身体较热时,此时人体需要通过排汗来调节体温,并同时还要排泄终产物质。如果此时着凉,就有可能出现发烧、头痛、流涕等感冒的所有症状。类似中医的风热感冒。另一种多发生在低温环境,此时人体基本不需要通过排汗调节体温,汗腺完成的主要是排泄终产物的任务。如果此时着凉,所出现的症状一般就只有鼻塞、流涕。类似风寒感冒。

    二、从解剖学不难发现,人体内不存在类似脉管样的封闭型管道系统专供阻留汗流通,阻留汗只是借助了皮下结缔组织间的某种“生理性间隙”间流通的,这是一种非封闭式开放型的流通渠道,(暂称“开放腺”)。正由于这种“开放性“对阻留汗的流通缺乏约束力,因此当阻留汗在借助“开放腺”流通的过程中,在一般正常情况下阻留汗就有可能在开放渠道内比较规矩的正常流通。但是一旦遇到某种异常情况之后阻留汗就有可能脱离开“开放腺”,转而在人体内四处任意流动。阻留汗一旦出现任意流动,就有可能会任意的误流入人体的任何器官或组织内,并因此而引起疾病。比如四肢、背部等部位的阻留汗一旦出现肆意流动的情况之后,就有可能直接误流入人体各关节内,从而造成关节积液,所引起的就是所谓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关节疾病。目前人们所发现的关节积液、粥样斑块、尿蛋白、等等实际都是汗液中的类蛋白。

    三、如果人体在排汗时只是受到较轻微低温的刺激,轻度低温刺激一般只影响皮肤汗孔,被阻留的汗液往往会在开放腺内比较正常的流向鼻及气管,并会比较正常的借助鼻或气管排出。但是如果人体一旦受到较突然,较严重的或较长时间的深度低温刺激之后,深度低温就有可能在影响汗腺腺孔的同时也影响到皮下的“开放腺”,并造成开放腺也发生收缩,开放腺一旦发生收缩,就会影响到阻留汗在开放腺内的正常流通,如果阻留汗无法在开放腺内正常的流动,就有可能会脱离开开放腺,转而在人体内四处盲目的任意流动。盲目流动的阻留汗几乎是无孔不入,几乎可以“侵入”人体任何器官或组织内,因此这就造成了因汗液误入所引起疾病种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四、消耗能量需要氧气,氧气参与了代谢程序后,会转变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经由静脉并通过肺排出体外。当排汗时着凉后,二氧化碳也无法正常返回静脉,并会在人体内形成一种“游离性气体”,这种游离气体也会增加人体的种种不适。比如,有一种着凉性腹泻,主要就是这种游离气体所造成的。气体在胃肠道内窜动,就会引起气体滞胀性疼痛,混入代谢物,就会形成稀释泡沫样便。无论游离气体停滞于身体任何部位,比如关节、头等部位,都有可能会引起该部位出现气滞性酸、胀、疼痛等异常性反应。如果和游离热混在一起,则会助纣为虐、雪上加霜。

    五、糖类等分解释放能量后,会产生两种终产物质,一种是类蛋白(类似灰烬),还有一种“有色物质”(类似烟气)。正常情况下,有色物会经由尿路排出,所以尿液会被染成黄色。着凉后,有色物无法进入尿路,转而会混入类蛋白液中,因此着凉感冒后所排出的鼻涕、痰液会呈现黄色,而尿色会变浅。日常情况下,鼻涕、痰为无色透明状,尿液呈黄色。

    通过以上简要的分析,我们大致明确了,当人体皮肤汗腺在排泄汗液的时侯一旦着凉,会影响汗液由皮肤汗腺的正常排出,于是人体会借助鼻及气管排汗,如果汗液在鼻或气管正常排出,就是流涕、排痰。如果排泄困难,就会引起鼻塞、鼻炎、气管炎、哮喘等。如果有“游离热”和“游离气”体的介入,就会引起发烧、头痛、周身酸痛不适等。如果“阻留汗”进入扁桃腺,就会引起扁桃腺炎;进入关节,就会引起关节炎;进入脉管,就是粥样斑块、血栓及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肾脏,就是肾炎……明确了感冒等疾病的性质,预防工作就有的放矢。

    那么具体到日常生活中,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罹患感冒等排汗着凉性疾病呢?我们又如何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呢?既然是排汗着凉性疾病,顾名思义,预防的关键就是要注意一点——出汗时千万不要着凉。要做到这一点实际并不复杂,关键是引起重视,并随时注意。如果养成习惯,习惯就会成自然。果真如此,感冒等一系列排汗着凉性疾病就真的与我们无缘了。具体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注意如下一些具体问题:


                                             
全部回复(3)
    一、人们在劳动、体育运动或儿童游戏等状态下容易出汗。当人体正处于运动状态时,由于血流速度较快,人体抵御低温的能力相对较强,因此不易着凉感冒。但是,当运动结束后在休息的时候就应注意避免着凉,比如,休息时尽量避开阴冷潮湿冲风的环境;尽量擦干汗水;避免冷水浇头;避免强吹电扇;切不可在冲风处打瞌睡;冬季尽量选择在温暖避风的室内休息;适当多穿点衣服;如果登山时难免出汗,中途休息时应尽量选择温暖避风处,避开风口,否则出了汗再吹山口风,就很容易着凉感冒。

    二、比如在夏季气温高,人体难免出汗,如果将室内温度调节过低,由室外返回室内,就很容易着凉感冒。反之,冬季气温低,如果将室温调节过高,在室内出汗后在着装数量不够的情况下走出居室,也容易着凉感冒。为了防止感冒,就应注意:夏季室温不可调节过低:冬季不可调节过高。如果正在出汗,最好等出汗结束后擦干汗水穿戴好衣帽后方可离开居室。

    三、人体日常有三种状态,即:运动状态、安静状态、睡眠状态。在三种状态中,由于在睡眠状态下血流最缓慢,人体抵御低温的能力最差,而睡觉时又难免出汗,因此最容易着凉感冒。所以睡觉时千万不可着凉。如果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这有很大可能就是睡觉时着凉的后果。

夏季天气较热,有人喜欢打开门窗睡觉,打开门窗确实凉爽,但也的确容易着凉,因此,睡觉应尽量避免开窗,确实需要开,最好只开单面,避免对开,因为对开容易造成空气对流,俗称“穿堂风”,过堂风对人体影响较大,躺卧的位置应尽量避开风口、风道,尤其接近秋凉时更应注意尽量避免开窗睡觉。有患者做了开腹手术后如果病床位置靠窗,开窗睡觉容易着凉咳嗽,咳嗽时腹腔膨胀伤口就会反复开裂延误愈合。如果在室外露宿就更不可取,露宿最好有帐篷之类避风的设备。天气转凉时,凉席应及时撤换,尤其是竹制凉席。

    四、在乘车时应注意,车窗如果是打开的,最好选择背风面,尽量避免迎风直吹,更不可迎着风打瞌睡。驾车时最好不要长期打开车窗,尽量避免身体某个部位长期被风直吹,否则容易罹患肩周炎、偏头痛等。长期驾驶摩托车,尤其是夏季易出汗,车速尽量避免过快,有风挡最好。外出野游,尽量避免淋雨。尽量避免趟涉河、塘等凉水。如确实需要涉水,下水前最好适当休息片刻,俗话说“落落汗”,然后尽量快速通过,尽量避免在凉水中耽搁时间过久,否则容易得关节炎等。夏季游泳时,下水前应适当做准备,避免满身汗水时就急于下水。高纬度产稻区的农民,应尽量避免赤足下田,最好是穿保暖袜套防水靴。从事长期接触凉水的职业,比如水产、洗染等,最好戴棉质和胶质手套双重保护,皮水裤内应穿保暖内裤、袜。用餐过后洗刷餐具时,最好用温热水,如果用凉水,最好是用餐过后休息片刻后再接触凉水,否则,当手掌尚潮热有汗时就直接接触凉水,指关节容易患病,也就是所谓类风湿。从事冷藏等行业,出入冷藏室时,特别是夏季,应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切不可穿着单薄频繁出入冷藏室。夏季用电扇,不要距离风扇太近,或尽量选择弱风,体弱者最好少吹或不吹。切切不可直冲着高速旋转的风扇打瞌睡甚至睡觉。应避免在凉石板或阴冷潮湿地躺卧,更不可睡觉。也不可靠着凉墙壁久坐。如果忽然感觉身体某关节等部位疼痛,最好检查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否门窗有孔洞、缝隙,如果有,应关好门窗,堵好缝隙,或换换位置,俗话说,针鼻大的眼,斗大的风,所以尽量躲避开缝隙处或凉墙壁。洗热水澡之后身体往往会出汗,如果是冬季,最好在更衣室休息片刻,待排汗结束后擦干汗水穿戴好衣帽后再离开浴室。

五、预防感冒,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着装问题。我们人类生存的自然空间有三种气温环境,一是大气候环境,即自然空间的温度环境,二是中气候环境,也就是室内温度环境,三是小气候环境,也就是服装(被褥)与皮肤之间的温度环境。对于大气候环境,我们人类是无法调控的,因此,预防感冒就是根据大气候温度的变化,相应的调节中、小环境的温度。目的就是要保障皮肤汗腺始终处于一种良好适宜的温度环境,保障汗液能够随时顺利的全部由皮肤汗腺排出,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因着凉而造成汗液排泄受阻并转流的机率。要想做到这一点,除了注意调节居室温度外,最关键的,就是要跟随气温的变化随时注意增减衣物及被子。

那么着装数量究竟以多少为宜呢?古人说,三分饥与寒,身体保平安。如果对于身体强壮的人而言,这话比较有道理,因为三分寒,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出汗的机会,因此也就减少了出汗时着凉的机率。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长期处于三分寒状态是否会影响终产物排泄呢,如果身体强壮,汗腺分泌能力强,即使在低温环境也能照常排泄,这固然好,但是对一般人而言是否能够达到这一点呢(待商榷)?因此我认为,对于一般人而言,着装的数量是否应该以穿好衣服后,既不感觉冷,也不感觉热(或稍稍感觉热)才比较合适。以此为基准,体质稍偏弱的人可适度再加点,稍偏暖点。对于体弱多病或老年人,可以以适度温暖为原则,但尽量不要过热,千万不要“捂汗”。少穿点,少出汗,减少出汗着凉的机会,自然就会少感冒。适度的冷其实并可怕,而可怕的则是过热。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为孙辈着装,尽量不要以自己对气温的感受为依据。如果有强寒潮,应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对于儿童,就比较矛盾,儿童天性好动,穿多了,易出汗,穿少了,万一游戏后出汗则也容易着凉,因此比较权宜的方法是:在低温季节,平时可以给儿童穿大衣或半大衣,并嘱咐儿童,游戏时应脱掉大衣,待游戏结束后应及时穿好大衣,或及时返回室内。那么究竟该穿多少为好呢?应因人、因条件灵活掌握,个人适宜就为好,切忌刻板教条。

除了着装的问题,睡觉时盖被子的问题同样重要。盖被子的原则也和着装的原则基本一致。原则的依据是:不会由于盖的过少、过冷而影响汗腺的正常开启,从而妨碍终产物的正常排泄。并且也不会由于盖的过多、过热而迫使人体通过排汗来调节体温。据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以盖好被子后既不感觉冷,也不感觉热,或稍稍偏暖为原则。体弱多病的人或老年人可适度暖和些,但不可过热。尤其对儿童,过热会感觉不舒适,不舒适就极容易翻身凉开被子,凉开被子稍久,就难免受冻感冒。脱衣盖被后,如有事情需要离开被窝,最好披上外衣,且不可时间太久,否则,应穿好衣服。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儿童身体呈蜷缩状睡姿,说明孩子可能感觉冷。如果孩子频繁活动翻身或将四肢伸到被子外边,且身体潮热有汗,可能是感觉热。如果睡姿比较舒展安稳,身体无汗或稍偏潮汗,说明冷热可能比较适宜。但要灵活掌握,切不可强求一致。为了适应季节温度的变化,有条件可以适当多准备几种厚薄不等的被子、单子之类,以便随季节温度变化呈梯度的及时更替。条件许可最好不要秋冬春三季只盖一床厚的被子。盖厚被天冷尚可,天稍热就盖不住了。也可以采取盖两床稍薄的被子替代厚被,用移动表层被子位置的方法来调节温度。如有肩周炎,肩部位应尽量盖严减少受风。

    很多人有午睡的习惯。午睡虽然时间短,但也不容忽视。如果穿着外衣而不盖被子,睡着后人体抗御低温的能力比清醒时要低,因此所穿衣物已不足以抵御低温,所以也容易着凉感冒。如果穿着外衣再盖上被子,虽然睡眠中不易感冒,但睡醒后拿掉了被子也容易着凉,因为此时人体已适应了穿着外衣并盖着被子的环境,且此时身体往往会出汗,当拿掉了被子后,所穿的衣物就不足以抵御外界低温,因此也容易着凉感冒。比较正确的午睡方式应该也和夜间睡觉一样,脱掉外衣盖好被子,睡醒后要及时穿好外衣。如果是打瞌睡,最好再披上一件大衣等。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口腔、牙龈等部位溃疡疼痛生疮,或眼角生出过多眼眵,俗称“上火”,这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打瞌睡或午睡时着凉。

    在人类所患的各种疾病中,排汗着凉性疾病的发病率、致死致残率都是居前的,如果排汗着凉性疾病真的能够做到有效预防,我们人类的健康水平无疑将会明显提高。写到此,大家是否觉得有些小题大做或故弄玄虚呢?人类真的如此弱不禁风?请大家千万不要小觑了这些。有资料显示,人到老年,较大部分血管系统都会有问题,仅心脑血管疾病一项,其致死致残率就以分秒计数,如果涉及所有排汗着凉性疾病,就更严重。为什么排汗着凉性疾病呈高发趋势?实际就是大家在日常忽视了上述一些小题所造成的。致病因素无小题,小题的代价是健康乃至性命。当然,由于体质不同,有些人也许长期开窗睡觉,经常猛吹电扇或外出淋雨也确实没有什么异常反映,也无所谓。但是请注意,当时不出现明显异常反映并不等于没有问题。排汗着凉性疾病大致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明显的快反应型,比如感冒,着凉后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会有反应。还有一种隐秘慢反应型,比如脉管炎,从阻留汗进入脉管,形成栓子,再穿透血管壁造成血管破裂出血,不大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为什么偏瘫较少儿童甚至青年患者,却大都是老年人?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许年轻时对于一些着凉现象貌似无所谓,若等到疾病酝酿成熟一旦有了所谓,问题就严重了。随便找一位偏瘫、关节强直、透析等换肾的患者,如果说平时只要注意一些小节,就可以避免所患疾病,患者有可能会作何选择呢?即使有钱,后悔药又到哪里去找呢?

    以上所介绍的虽然都是一些比较有效地预防感冒措施,的确能够有效地预防感冒。但是,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假如完全照此办理的话,长此以往,就会使人体长期处在一种温度平衡的环境,这就有可能会降低人体的适应能力,俗话说,温室里养苗,弱不禁风。并且,以上措施也只能算作是一种被动预防方式。怎么办?从根本上讲,我们应该主动预防感冒。也就是加强体育锻炼。关键是要增强体质。在同样的环境影响下,体质强壮也许无所谓,而体质虚弱也许就会生病。也可以做耐寒冷的训炼。比如冷水浴。如果能够坚持冬季洗冷水澡或冬泳,就可以增强对寒冷的适应性。不过一般人很难坚持做到,如果能够坚持冷水擦半身或冷水洗脸也可以考虑。曾看到过一张照片:一位只穿泳装的年轻母亲站在白桦林的积雪中,掌中托举着一个小鼻子冻得通红却面带微笑的赤裸婴孩。未脱离襁褓就如此锻炼,其体质,其适应能力,就不必言表了。我想这位母亲为孩子着装时绝不会把孩子裹成一个棉花球。做耐寒冷锻炼的方法很多。但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无论冬泳,还是冷水浴,切不可在满身汗水的状态下实施。

    以上所介绍内容并不全面,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体验自己总结。如果人们避免了排汗时(主要是调节体温散热时)着凉,尽量避免较大量汗液被阻并急速转流,也就基本远离了一系列排汗着凉性疾病。无疑,人类的健康水平将会有较大的提高。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如果您已经是排汗着凉性疾病的患者,当您真正明确了所患疾病的原因及性质之后,多少都会有所裨益的,最起码不至于因重犯同样的错误而致使病情加重。如果是鼻炎、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患者,一旦明白了发病原理,能够自己为自己调理治病,且能够痊愈也是说不定的。排汗着凉性疾病包括内容较多,在此只作简要概述。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一定对,将其介绍给大家暂时仅供参考,待将来经专家及权威机构研究验证后,以权威研究结果为准。预祝有朝一日人类能远离各种疾病!

    但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人们尽早纠正错误认识!否则,这只对少数愿意接受的人有益。就类似空谈。
2011-6-26 13:29:33
路过·
2011-6-26 13:51:02
平时多锻炼就好了
2011-6-26 14:08:3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