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要务与发展沉疴

[复制链接]
loveto 发表于 2011-3-27 14: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87 4
就在一个月前,媒体报道,我市路桥、温岭、玉环3地被列入重金属污染省级“十二五”重点防控区。笔者为此还发表过《治重金属污染须出“重招”》的评论。不料这几天,路桥峰江曝出一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当地三个村501人做了血铅检测,发现139人血铅超标,其中儿童35人,血铅严重超标3人。罪魁祸首是一家蓄电池厂。该厂不仅荒唐地建在村庄中央,且经营多年,其环保设施成摆设,夜间直排含有剧毒的粉尘,并私埋污水暗管偷排毒水,造成周边空气、水源和土壤被严重污染。  路桥区成立事件处置小组,召开新闻发布会,请省里专家前来会诊、治疗受害村民,关停肇事企业。所有这些,都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当务之急。然而,事件的善后处置,并不等同于吸取了沉痛的教训。面对“血铅事件”,人们需要深刻反思,举一反三,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
全部回复(4)
这起事件又一次警示我们:地方经济发展再也不能以污染环境、牺牲民众健康权利为代价了。我们不能一边高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一边唯GDP是务,片面追求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发展的质量。表面上看,各级政府在大会小会,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生态环境”,但事实上,对环境保护依然未引起足够重视,重污染企业未能被整治殆尽,还在污染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从而直接构成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威胁与危害。

  环境污染无疑是发展的沉疴,而环境保护则是一大民生要务。人没了,或病了,经济发展还有什么意义?这是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2月18日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视频会上说的。从终极目标来说,地方发展经济,就是谋富于民,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幸福地生活。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发展的手段与目的背道而驰,违反逻辑与常识的。

  一个企业违法经营,引发污染环境贻害民众的事件尚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地方执政者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政绩观,在呵护民生与发展经济两者之间,不得“以人为本”的要领,漠视民众安危冷暖,仅以经济增长指标衡量施政得失。很多时候,像作为先发地区的台州,当下需要审视和检讨的是,过去的发展欠了多少自然环境的账,并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偿还。在后发势头强劲的环渤海经济圈,像唐山曹妃甸,就因为可能产生重污染,一个外来的氧化铝项目,投资额达30亿元之巨,也被拒之于门外。令人不解的是,在我们这个人多地少的地方,一个规模未必有多大的蓄电池厂,不顾环境违法排污,竟能被长久容忍。

  今年全国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比去年预期降了一个百分点,其主旨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和全社会都应该深刻领会这“降低1%”的真谛,因地制宜,迈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直观地说,转型升级就是摒除过去发展的积弊,还不堪承受的环境一个喘息的机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路桥峰江百余村民患“血铅”,与其说是一桩突发事件,不如说是长期忽视环境保护的恶果。问题既已存在,暴露只在朝夕之间。都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在妥善处置事件的同时,应郑重其事地把综合防治重金属污染作为保护环境的“一号工程”来抓,务必抓出成效,抓出这一片被荼毒土地的新面貌。这,实在是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要义。

  路桥、温岭、玉环3地,重金属污染省级“十二五”重点防控区的“帽子”,该早日摘掉
2011-3-27 14:14:09
很好
2011-3-27 14:22:12
好事·
2011-3-27 23:27:52
真不错
2011-12-31 16:48:3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