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石锋报道)11月18日,兖矿新疆能化公司60万吨醇氨联产项目在乌鲁木齐甘泉堡工业区奠基。兖矿集团总经理王信说,兖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上马建设项目,既是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更是对新疆经济前景看好。
不只是兖矿。进入11月份以来,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但是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仍义无反顾地进入新疆,而已经入驻新疆的企业则抓紧时间进行项目建设。
在国际国内经济的大背景下采取扩张性经营,体现的是一种“反弹琵琶”的经济发展思路。而这种发展思路,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更需要发展的智慧。这种智慧,建立在对国家以及新疆经济基本面冷静而客观的分析之上。
经济增速减缓对新疆影响相对较小
目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恶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逐渐显现。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正在从沿海向内地、从中小企业到大企业、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蔓延。
但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向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普遍低迷走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新疆经济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的依存度较低,因此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对我区的影响要小得多。
前三季度,我区生产总值增长11.1%,增幅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截至10月份的最新数据表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增速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4%。全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特别是政财收入和对外贸易呈现高速增长势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685亿元,同比增长31.7%;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82.6亿美元,同比增长73.9%。
这些反映工业、消费、投资、外贸等领域的重要数据,大致组合成一个上升的箭头,勾勒出了我区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众所周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为直接的是外贸行业。但是我区外贸近几个月增速虽然有所放缓,却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自治区外经贸厅厅长和宜明在分析原因时说,新疆的周边市场特别是中亚一带,连一条上规模的高速公路都没有,铁路、民航也都需要扩建,这样的市场给予新疆外贸足够的发展空间。
外贸尚且如此,对于经济偏重资源型的新疆来说,其他行业所受的影响当然可以更乐观一些。
这里,还有两个重要的指标必须提及。用电量和成品油销售量,一直被喻为考量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的10月为例,新疆用电量达到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19%。而疆内成品油的销售量也较去年同期有大幅提高。对上游基础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说明新疆经济仍处在一个快速增长的通道之中。
新疆企业应对危机信心十足
这两天,压在自治区国资委主任张继勋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原来最为担心的有色、钢铁行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没有想象中那样严重。
近几个月,部分有色金属和钢铁价格下跌速度之快,让业内人士几乎到了心惊肉跳的地步。铜价由上半年的每吨7万多元跌到了3.3万元;钢材均价从原来的每吨5700多元跌到了3200元左右,跌幅超过40%。
但就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新疆有色集团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利润空间。
有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泽说,即使铜价跌到3万多元,他们每吨仍有1万多元的利润。
袁泽似乎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有所准备。他说有色集团已经在这几年做了足够的储备。一年前,有色集团控股的新鑫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募资46.3亿港元。再加上一系列的资产运作,现在有色集团不仅没有外债,而且储备了大量的资金。
袁泽说,现在有色金属价格低迷,正是收购矿山、进行低成本扩张的最佳时机。前不久,有色集团完成了对区内一家企业的收购,开发内地一座矿山资源的项目也在洽谈之中。
对于有色集团的发展前景,袁泽信心十足。他表示企业原来定下来的发展目标不会改变,那就是要在“十一五”末实现全集团资产100亿元、年销售收入200亿元。
在宝钢集团八钢公司,记者看到了同样的信心。在八钢新区,第二座2500立方米高炉已经拔地而起,施工进入紧张的收尾阶段。鲜艳的蓝色基调,与老区灰色的旧高炉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钢价大幅下跌的市场面前,八钢并没有一味地收缩产能,而是加快项目进度,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目前,轧钢厂棒线分厂正在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建材产品,以抢抓国家拉动内需措施的新机遇。
与有色集团和八钢相比,特变电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微不足道。在特变电工董事长张新的眼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收到了许多来自国外的项目竞标邀请。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特变电工的海外市场销售环境基本没受到影响。”张新说。
事实也是如此。最近一段时间特变电工收获还真不小:各类变压器、电抗器中标全国大型工程达10亿多元,年内在国家重大的核电、水电、火电及电网建设中,还有一大批合同要签。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这些细胞不约而同体现出的信心,大致反映了新疆企业应对危机的心态。
危机中显露新疆加快发展的诸多机遇
这些天,无论到政府哪个部门,还是哪个企业,几乎都会听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这个眼下最热门的词组。其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政策对于刺激市场、拉动经济和提振信心的初步成效。
到2010年底,中央拟安排1.18万亿元,带动社会总投资规模达到4万亿元,其中今年第四季度就安排投资1000亿元,并且明确提出要加大煤运通道、资源开发性西部干线铁路、以及中西部干线和支线机场建设力度。
很多人把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比喻为一座富矿,说明这十项措施具有很高的含金量。由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新疆具备承接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的最为充分的条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疆许多“十一五”末期甚至“十二五”期间的项目,都有可能提前开工。这对新疆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积累发展后劲无疑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
比如说,我区“西煤东运”一直苦于运力不足的问题有望提早解决。国家有关部委正在抓紧筹划建设哈密至内地“一主两翼”的运煤铁路线,第一阶段设计运力为每年5亿吨。这样,哈密、吐鲁番一带约6000亿吨的煤炭储量,将主要用于西煤东运,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将直接进入国内大市场,派上大用场。另外,喊了多年的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网的速度也有望加快。解决了电力输送问题,准东等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建设就水到渠成。
最近,国家民航总局已同意将石河子、博乐两个机场的建设项目提前列入“十一五”规划实施。这样,明后两年我区将有伊宁、吐鲁番、库车等5个机场要开工建设,加上正在建设的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等工程,我区机场建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总之,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和调整投资方向,必将异乎寻常地加快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三农”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从而拉动投资和经济的增长。
扩大内需十项措施还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机遇。在这场影响世界的金融危机背后,还潜藏着无数需要冷静思考和细心挖掘的机遇。
经济学家认为,每一轮世界经济的深刻调整,都是全球资源配置格局的重新洗牌,都将伴随着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和行业兼并重组,意味着各自优势的此消彼长。
当前,国际油价持续波动,国内煤电油运供求状况也在发生变化,沿海地区出现了出口压力加大等情况。而这恰恰凸显了我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如果把握得好,就可能成为我区加快发展的良好契机。
所以说,越是形势严峻、环境复杂,越是经济发展处于调整和转折期,越容易改变既有的发展格局,对于新疆这种资源地缘优势突出的地区,就越有发展空间,越有可能实现后来居上。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在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新疆有足够的理由提振信心,积极应对,克难攻坚,乘势而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