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感】漫谈诸葛亮识人之道

[复制链接]
宁静淡泊516 发表于 2016-8-11 09: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13 1
漫谈诸葛亮识人之道
诸葛亮在《将苑·知人篇》中,提出了七条识人方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段话的意思是:考察和辨识一个人,一是提出问题向他请教,考察其是非判别能力,来观察他的志向是否远大;二是与他辩论,用言辞反驳考问他,使他理屈词穷,藉以观察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向他咨询计谋,藉此观察他是否有胆有识,具有真才实学;四是告诉他将面临祸患和困境,以观察他是否勇敢坚韧;五是用酒灌醉他,以观察他的真实品性;六是送财物试探利诱他,藉以察看他是否清正廉洁;七是要求他限时完成交办的事情,藉此察看他是否信守承诺。
诸葛亮提出的七种识人方法,主要是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去考察选拔人才。其实可以用一句话去概括,就是“察其言,观其行”,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予以考察。可以说这是他长期以来识人用人的经验总结,在实践中确实有效,但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并非容易。
按照辩证法来说,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并非一成不变。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莫不如此。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反之亦然,不可能不发生变化。一个人外貌和内在素质、品德、修养,都将会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地位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你看林彪,一代名将,毛泽东钦定的接班人,最后竟然出逃,摔死在内蒙古。而像彭德怀这样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参加革命,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开国功臣,只因在庐山会议上公开替老百姓说了几句实话,结果被“充军”二线,流放致死无人顾问,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才予以平反。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多少爬雪山过草地、经过长期生死考验的老干部被打倒。难道像毛泽东这样聪明绝世、博古通今的一代伟人,都不知道这些老干部的经历、为人和品性,对他们都没有进行过考察、辨识,就将他们提到重要岗位,而让四人帮轻易拉下台?当时毛泽东一言九鼎,想保护谁就可以保护谁,从红卫兵到中央文革小组,谁敢不听?即使“四人帮”有权有势,胡作非为,也奈何不得。刘少奇身为国家主席,竟然被说成是“叛徒、内奸、工贼”,难道共事半个多世纪都不了解?可见识人之难,可以说难于上青天。
就是诸葛亮本人,在识人用人上也有失误,“挥泪斩马谡”就是最有力的证据。马谡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经验,诸葛亮只听其言,不知其实,只知他熟读兵书,侃侃而谈,误以为是个军事家,予以重用,派他防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街亭失守,我军必败。”并具体指令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不料,马谡到达街亭后,自作主张,擅自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草,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草,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仅不听劝阻,反而说自己“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还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劝告:“这样布兵十分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果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请求马谡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但马谡仍是固执己见,将大军安扎于山上。
马谡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副将王平再三劝阻,结果街亭失守,弄得诸葛亮十分尴尬。为了严明军纪,平息蜀国大臣非议,不得不追究马谡责任,最后万不得已,只好“挥泪斩马谡”。街亭失守,主要责任应当由马谡承担,但诸葛亮作为决策者用人失察,也难逃其咎。
从诸葛亮识人之道,不禁联想到白居易写的《放言五首》,其中第首诗为:“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此诗意思是说:考察人不要只看一时,而要观察其一生。当年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忠心耿耿辅佐辅其兄周武王伐商,奠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武王病,周公造册文告天下,愿以身代。将册藏于金匮,无人知之。后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其庶兄管叔、蔡叔,图谋不轨,忌周公阻挡,于是散布流言,诬陷周公欺侮幼主,不久即将篡位。成王疑之,周公遂避居外地,不问政事。一日,天降大雨,雷电轰鸣,击开金匮,成王见了册文,真相大白,方知周公之忠,迎归相位。管、蔡等人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征之,平定叛乱,遂定东南,周室危而复安。当初,武王病亡,其子成王刚登位时,有多少流言蜚语说周公怀有篡位阴谋,但最终还是发现了周公的赤胆忠心;而当年王莽以国舅身份辅佐不过九岁的平帝,平时看起来礼贤下士,谦恭有节,多么俭朴敦厚,可有谁能料到他后来居然篡位自立呢?假如当初周公和王莽在未暴露真相之前去世,那么他们生前的表现是真是假(即真面目)就没人能知道了。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以周公和王莽两个品德、行为完全不同的历史人物为例,说明人品有真伪,识人察人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像周公这样忠心耿耿的辅助之臣,也被人妒忌或者误会而遭诬陷,而像王莽那样表面礼贤下士、谦恭俭朴的人,其实却是个阴谋篡位的野心家。
历史上的王莽同曹操一样,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是否属于阴险狡诈之徒,姑且不论。但现实社会中,有的人确实有两副面孔。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表面上是正人君子,暗地里却男盗女娼。这些人在未暴露真相前往往以假面孔蒙蔽人,以假乱真,混淆视听,偷梁换柱,瞒天过海,故识人用人时不得不注意。
附注:本文撰写于2014年12月3-4日,原载2014年第3期《浙江杂文界》。
/ |3 i, @4 ?: m- ^- l) ]
8 w! e5 B& ?1 P" v  o4 _
全部回复(1)
达尔文的“强者适存”证明是错误的,改成“适者生存”,以辩证法与唯物论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证明也是错误的,辩证法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并非一成不变”。至少不完全对。
9 c/ }; F" U, J$ g( v. t街亭失守,一个有才干的人没有碰到高人,就认为自己最高,马谡没有碰到司马懿,认为诸葛亮最高,势如破竹诸葛亮很快得胜回来,不用担心断水,断电,事实情况诸葛亮是有对手的。在情同父子的诸葛亮马谡的局外人刘备王平等反而看得清楚。街亭失守的原因在《人物志》最后一章释争有说明,磨灭不了诸葛亮的才干,“吾等非圣人,谁能无过”,诸葛亮没有达到圣人的高度,失误是合情合理的。
2016-8-12 00:56: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