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报道】默 默 耕 耘 卅 载

[复制链接]
宁静淡泊516 发表于 2016-8-9 06: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05 0
本帖最后由 宁静淡泊516 于 2016-8-9 06:52 编辑 5 S( v# v4 [. G0 x. v; |
( T3 ]! O) ]( N' P9 s. k: M# p
默 默 耕 耘 卅 载
——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滕万林老师

/ {/ ^( q/ |. u& ?# H& a& P) S+ p# f" t0 e5 v+ J
       十年前,我从《语文学习》上就读到了滕万林老师的文章。一个偏远山区的教师,竟然也能在全国性的语文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使我这个偶尔也爱动动笔杆的人,不禁产生了几分敬意。
       那时,我们还不认识。与他相识相知,是在我们一起共事以后。
       记得那天我刚来报到,就凑巧碰上了他:高高的个子,略显得清瘦;笔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镶黑边的眼镜。初次见面,就觉得他是个做学问的人。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语文教研组长,60年毕业于华东师大,先在晋北师专任教,后因身体不佳,调回故乡。几十年来,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
我新来不久,就听说他在教学上“标新立异”,主张搞启发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颇招来一些异议。但他认准了的事,决不回头。他说,许多人走惯了只管“讲”的老路,一下子改过来,就难免会遇到种种阻力。要改革,就须有股“成功不必在我”的钻劲、韧劲和傻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一如既往,一边教学,一边探索。尽管步履艰难,却依然默默地坚持走自己的路。
       他很赞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主张。他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学生怎样“学”,单靠“灌”是不行的。关键要培养其自学能力。缺乏自学能力,日后就难以深造、发展。教师与其交给学生许多“金子”,不如教给他们“点铁成金”的本领。他又常常深有感触地说,不改变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搞优化组合,单靠个别教师的努力,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只不过是一句空话。他那深刻的反思,精辟的议论,深沉的感慨,常常使我们一些中青年教师无形中受到许多影响。
       有一次,我们听他上《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深受启发。课堂中,他对全文作了简单的介绍后,只抓住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稍作点拨,大部分时间则让学生质疑问难,与之共同研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据他的学生说,他平时上课,总是热情地启发和鼓励他们提问题,只在重点难点处略作讲解,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这样教学,确也收到了效果。据我所知,他教的几届毕业生,语文高考成绩都比较好,其中有一届曾在全市普考中名列前茅。
       在教学上,我很敬佩他那种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一个老教师,能够冲破传统的思想束缚,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习惯,不断追求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在难能可贵。几十年来,他默默耕耘,不断总结经验,曾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并先后在《教学研究》、《语文教研》、《语文新圃》、《语文学习》和《浙江教育报》、《浙江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50多篇教学论文和文艺随笔。其中有些文章被编入《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选》、《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等书。在本地区乃致省内外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文章,大多是他利用节假日,或带病坚持写出来的。有段时间,他身体极为虚弱,但仍笔耕不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今,他已经退休,但他仍然关心着语文教改的动态。我衷心祝愿他发挥余热,在语文教改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作出新的贡献。

1 B% y  r2 Z' I9 Q$ {
0 z, }, H9 j, Q. y3 Z' }( m; B
        附注:本文原载1991年12月30日《语文小报》。作者离开教育线后,连自己也几乎忘却。不料,滕老先生至今仍然保存着当时《语文小报》刊载的文稿,并编入他最近出版的语文教学论文集——《温故知新》相关连接中。回想当初难忘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现将此文公之于众,以作纪念。

7 p& p  C" n* ~; P6 _
6 Z/ `1 [1 F7 S5 n% V3 u  P% o  P1 f: f4 c3 r: U5 ?% F2 L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