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福溪还出了个女导演叶卉

[复制链接]
福溪人 发表于 2013-10-12 20: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730 13
叶子花开 ——对话乐清籍纪录片女导演叶卉 (2012-04-08 10:11:02) 转载▼

标签: 阅读杂谈

叶子花开 ——对话乐清籍纪录片女导演叶卉

乐清日报2011-08-12

■记者 黄小双

用人生的8年时间,专心拍一部纪录片,在这样一个热闹浮躁的时代,常人难以做到,也难以理解。然而来自温州乐清的纪录片女导演叶卉做到了。

一部反映温州人百年传奇奋斗史,被中宣部评价为“一部面向全球宣扬中国人特别是海外华人伟大民族精神的现实题材好作品”的12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我的中国梦·中国温州人的故事》(以下简称《温州人》),将于2011年8月13日16时10分(周六)起,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亚洲版、欧洲版、美洲版和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香港有线66频道、澳门有线21频道、新西兰TV33电视台,作为特别节目同时面向全球隆重播映。

本轮CCTV4率先推出“海外篇”四集,“海内篇”八集将安排后续播出。

《温州人》是迄今首部获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美国国家民俗中心永久收藏的中国大陆纪录片,收藏方给出的评价为:“以卓有远见的、广阔的历史视野观察世界;通过极富想像力的镜头语言记录了中国历史。”

前天,叶卉在北京通过长途连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叶卉在非洲拍摄《温州人》

萌动

乐清日报:请问你是什么时候萌发了要创作《温州人》的冲动的?创作的宗旨是什么呢?

叶卉:2003年春天。当我决定开始《温州人》的创作时,有一点是深信不疑的,那就是有必要着手去做一部能真实反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逐梦生活的纪录影片。这个想法来自我之前在纪录片创作领域十多年的职业观察与人生洞察。而确定将温州人作为首选对象,则源于自己对这个群体多年的关注与了解。

乐清日报:创作往往要有潜在的动机因素,《温州人》这部纪录片是否也是如此?

叶卉:是的。这要回溯到1996年,我的处女作《妈妈不在的冬天》荣获第六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大奖,于是应邀参加沪上一个温州同乡中秋联谊会,其间听闻无数关于温州人浪迹天涯拼命挣钱的江湖传奇,印象十分深刻。

接着在2002年,我又应邀参加一个“温州人为何成为世纪大赢家”的高峰论坛。门票卖到两三百元一张不说,居然还有黄牛倒票,场面罕见的火爆。当时,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教授和不少重量级学者都在,而温州商人才是真正的场中主角,他们的创业故事博得满堂喝彩。

当时让我印象极深的是提问环节,一个上海的下岗工人想开一间杂货小店,请教温州人怎么做生意。他抢到话筒后动情地说:“我刚下岗,今天是带着全家老少五六口人的生计来请教温州老板的,不怕大家见笑,刚才进场的门票还是门口几个工作人员凑钱帮我买的。”凭着职业纪录片人的敏感,我意识到温州人作为一个特殊人群的普世意义。也正是这个细节,最终促使我下决心开始《温州人》这个题材的8年创作。

挑战

乐清日报:8年,这是个很长的周期,这个周期意味着忍耐和毅力。能说说你的创作是怎么开始的吗?

叶卉:当然,真正的挑战,是随之而来的8年。

100年的历史,了不起的人很多。怎样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代表“温州人”的人,对我来说,这种选择极具挑战。

我开始走进图书馆,阅读上千万字的史料,拜访了上百位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多次回温州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和听取意见,开始时选了100多位温州人。巴西、冰岛、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各个国家都有。

选题范围涉及全球五大洲,慢慢地,经过大半年的深入调查、无数次的越洋电话采访,创作委员会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大浪淘沙,选取了30位,最后终于在百年温州人的奋斗历史中敲定18位“温州人”。

乐清日报:人物纪录片,最难的是人物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至少到播映时仍能站得住。

叶卉:确实这样。对其中有些人物的选择,8年间一直争议不断,8年后的今天,当这部作品历经上千人的试看,其中的人物仍然具有鲜活的意义。我最看重的,是这部纪录片被思想界人士称为“是一部充满理想与温情,并具有民间立场、令人起敬的作品”。

我最想说明的一点是,一个人如果足够坚定的话,不必害怕暂时的争议甚至质疑的声音,时间能解释一切。

乐清日报:通过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你一定有最想要传达的观点。

叶卉:8年的创作历程让我感悟到,在无数的历史瞬间,这些人其实身份渺小、命运如蚁,然而他们信仰美好人生,永远是实践哲学和行动主义的奉行者,他们怀揣梦想,屡败屡战,永不言弃,最终成为梦想的收获者。

命运

乐清日报:8年的工作积累,将是一个了不起的纪录。可以用几个数字说明吗?

叶卉:好。归纳起来,就是18个散落在全球各地的传奇故事,100多万公里的行程,20000分钟的影片素材。

8年里,每当在陌生寂寥的夜里,翻开18个活生生的温州人的命运章节时,总是异常感慨。在此之前,我难以设想,人的一生,可以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度过——极端的冒险、极端的务实、极端的理想、极端的纯粹。而他们的身份只是一群世俗意义上的商人。并且,他们不是一个,而是一群。还有,100年来,他们就以这样的方式活着。

乐清日报:可否谈谈一些具体的拍摄对象?他们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叶卉:许多。现任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让·平和他的父亲程志平,是第一批被选定作为本片拍摄对象的人物。2002年底,当我通过温州市侨办与时任加蓬共和国副总理兼外长的让·平先生取得了联系并得到高度认同后,很快,让·平先生利用年底出访日本的间隙,绕道上海在浦东国际机场与我见面。在详细了解《温州人》的拍摄想法后,让·平欣然应允并开始亲自安排摄制组赴非洲的拍摄计划。

乐清日报:在加蓬有哪些具体经历和故事?

叶卉:2003年10月,首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在温州举行。让·平作为海外温州人的后代出席了这次盛会。《温州人》剧组正式开机。

在完成温州家乡部分的摄制任务后,2003年12月,正是西部非洲的雨季,我和摄制组一行六人来到了大西洋东岸美丽的加蓬让蒂尔港,开始了在非洲部分的拍摄。

此时,让·平先生刚从法国出差回来,繁忙的公务已令他十分劳累,但当他得知父亲故乡的摄制组已经来到时,立刻给我打来了电话,一口气说了20多分钟的法语。说的什么内容,其实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我听懂的是这位“温州老乡”发自肺腑的激动。

在接下来的13天时间里,让·平先生放下繁忙的公务,全程陪同摄制组拍摄,他甚至动用了加蓬总统的专机“空军一号”飞机协助拍摄,还从法国调来大米、牛肉等食物让摄制组人员吃得更可口些。

乐清日报:这块土地上肯定有些具体可感的人事物,让您感触颇深。

叶卉:在加蓬,我和摄制组重走了让·平的父亲——温州人程志平当年在非洲闯荡走过的路:他首次登陆非洲的地点,初到时做过面包师的老面包房,上世纪40年代他作为木材巨贾时常光顾的那家百年咖啡店,二战时期他给北非盟军运输副食品的那条最后的渔船,他教会了非洲人民织网捕鱼和腌制鲜鱼的技术,如今仍是当地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他给当地民众捐建的学校、医院、码头、足球场……等等。

梦想

乐清日报:加蓬拍完后,接下来进行了哪些拍摄活动?

叶卉:因为去法国的签证在国内迟迟没有拿到,最后还是通过让·平的帮忙,在加蓬拿到了6个外交签证。拿到签证的6个多小时后,摄制组已经降落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这时,看看护照签证页的日期,只有可怜的6天时间!

拍什么,怎么拍,都还心里没谱。虽然在国内也看了很多资料,但是巴黎的温州人有15万之多,三代温州人的典型人物通过“纸上谈兵”很难确立。前三天,我都在听故事,从温州人聚居的3区、11区、19区到93区,听三代温州人讲述不同的心路历程。

第三天,我居然找到了一战后闯荡法国的第一代温州人——97岁高龄的厉言老人。后三天,则是连轴转的采访、拍摄。那几天,几乎都没睡,满脑子的念头,琢磨白天拍的素材,这条线索如何发展……

以至于事后,我回忆起巴黎的日子,不记得任何景色和风光,只是临登机前的几个小时,很歉疚地带着摄制组的哥们儿跑到卢浮宫,在那个著名的倒金字塔的入口处匆匆留了一个影,算是到此一游。

让我一直念叨着很遗憾的是,本来要拍摄的温州人聚“互助会”的镜头,后来因故没拍成,因而少了一个精彩的镜头。虽然这样,巴黎之行,还是留下了纪录片创作史上的一个奇迹,短短6天,居然完成了一部巴黎温州人的奋斗史。

乐清日报:据说为了拍有些镜头,你和摄制组对好些作品进行了大量修改?

叶卉:是的。为了片子少一些遗憾,能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很多片子都一磨再磨,一改再改,共计40多万字的脚本数次推倒重来。仅正泰集团创始人南存辉的脚本就改了15稿之多,四年时间前后三次采访南存辉,拍摄了900分钟的素材,包括采访了南存辉已故的父亲。我清楚记得2008年两会间隙对南存辉的专访,那天南存辉被采访了六个小时后,满头是汗,一边擦汗,一边对我说:“比办企业更累,脑袋都被你掏空了。”

乐清日报:在这8年中,你得到的哪些帮助让你感铭至深?

叶卉:太多了……几句话概括不了。最值得记忆的恐数国学尊师南怀瑾先生,在93岁高龄时为本片亲题“温州人”这三个字。老人家赠给主创组一枚闲章: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这将成为我的铭记。

                     叶卉和她的作品

              叶卉,乐清福溪人,曾在乐清电视台工作,资深纪录片导演,作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叶卉和马英九

                                                   叶卉和李敖


1993年起从事纪录片创作
1994年至2000年在上海电视台海外中心任《纪录片编辑室》导演、责任编缉。
2000年至2001年在加拿大城市电视台任策划人、导演。
2001年至2002年在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任策划人、导演。
2002年至2003年在12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 《解读上海》任导演。
2003年至今在大型电视纪录片《温州人》任总导演。
◆主要获奖作品:
《妈妈不在的冬天》(1996年)
第六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短片大奖”
第十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纪录短片大奖”
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彩虹奖”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学术特等奖”
上海电视台百花特等奖
《教授下田》(1997年)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学术一等奖”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彩虹奖”奖
上海电视台百花一等奖
《把爱留在人间》(上下集)(1999年)
1999度美国CNN有线电视新闻网特别专题展映
◆其他主要作品:
历史文献类:1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解读上海》
社会调查类:《老年婚姻调查纪实》(80分钟)等
其他作品有:《杨澜访谈录》之《小泽征尔》《孔祥东》《吴启迪》《稻盛和夫》《森英惠》《牛尾治郎》《刘永好》等。

   乐清女子叶卉八年圆梦演绎温州人的传奇故事

2011-04-28 15:56:58 来源:乐清日报

                 叶卉和非盟主席让·平在“总统一号”专机上

                                   叶卉采访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

“大型人文纪录片《我的中国梦——中国温州人的故事》央视播前高级专家及重要媒体看片会”于2月26日在京举行。该片是首部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民俗中心联合收藏的中国纪录片,近期将在央视黄金时段播映。

该片总制片人、总导演叶卉告诉记者,该片从2003年开始制作,摄制组走访了亚洲、非洲、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人物志的形式,每集讲述一个温州人或家族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发掘温州人的共同特质及其形成的机理、脉络,也折射近百年国家命运的重大变迁。

 福溪山水孕育的总导演

叶卉从小在福溪长大,秀美的福溪山水赋予她很多灵性。虽然,河海大学毕业的叶卉读的是和纪录片毫不搭界的电器电子仪表测试专业,毕业后在水电总站的第一份工作也与电视毫无关联,但聪慧的叶卉自小就喜欢看电视,当年在我国电视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话说长江》让她对纪录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深深地爱上纪录片。1993年,叶卉考进乐清电视台工作,开始拍摄纪录片。短短的三个月,她不分白天黑夜,创作了十几部片子。当年乐清电视台红极一时的《千里方圆》栏目正是叶卉与同仁们做的。正是这十几部虽显稚嫩却充满灵性和真诚的片子,成为她进入上海电视台的敲门砖。

1994年下半年的一天,叶卉独自闯进了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她自报家门来自温州,想来学习纪录片拍摄。分管纪录片编辑室的海外中心负责人刘景锜看了她足足有三分钟:“温州的?不做生意?做纪录片可不赚钱!”叶卉从大包行李中拿出自己拍的片子请刘景锜指点。刘景锜也拿出5部片子给叶卉,说看完之后谈谈看法。

看片、交谈,不动声色的“考试”过后,纪录片编辑室对26岁的叶卉敞开了大门:“行啊,小姑娘,不错啊!愿意留下来吗?”

叶卉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在上海,真正认识了纪录片是个什么东西,找到了自己最想干的事。是纪录片为我推开了一扇生活的窗子。”在上海电视台,叶卉看了大量纪录片,琢磨别人的选题和构思,分析优秀片子的叙述角度、画面剪接等等,并把自己的体会融入拍片实践中。

1996年,叶卉以一部《妈妈不在的冬天》连获第十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纪录短片大奖、中国纪录片彩虹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学术特等奖”、第六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纪录短片大奖。此时,日渐成熟的叶卉开始担任纪录片编辑室栏目的责任编辑。

叶卉在上海电视台做了7年之后,觉得自己不论体力还是脑力都该休整了。2000年,叶卉出国旅居。她从加拿大出发,环球“游山玩水”,修身养性,而且完成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角色转换——成为一个可爱男孩的母亲。然而悠闲之余,她依然放不下纪录片,依然保持着看片的习惯,时刻关注国外纪录片的动态,其间她还与国际同行合作切磋,担任过加拿大温哥华城市电视台策划人。

导演为温州故事泪流满面

在上海滩四处奔波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叶卉接触到很多温州同乡,听到了大量传奇般的故事,也看到了外界对温州的关注以及很多似是而非的评议。故土情深的叶卉开始收集相关资料,梦想有朝一日制作一部纪录片向世人展示真实的温州人形象。

2002年下半年,叶卉开始着手准备拍摄《温州人》的前期工作。她多方查阅温州历史、人文、地理、哲学、经济学等各类相关史料,甚至查到了1929年9月的《申报》中一段关于温州当年闹灾荒,一些温州人被迫海外谋生的背景资料。她频频拜访各界专家、学者,之后多次回温州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和听取意见,采访了上百位海内外学术界、政界、商界及侨界人士。南存辉、王荣森、周庆治、周星增、郑元忠等一批乐清人也进入了叶卉的视野。

八年采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叶卉刻骨铭心。

说到上世纪90年代,很多乐清人都不会忘记王荣森,这个敢为天下先的乐清女人,曾经耗资近千万在陕北寻找石油,最后却落得血本无归,此后的六七年间,王荣森销声匿迹,很多人甚至认为她不堪打击已经悄然离开人世。

然而,2004年3月,《温州人》摄制组在先后联系了67个人以后,却硬生生把她从茫茫人海里“挖”了出来。接到摄制组的电话,王荣森泪如泉涌。就在王荣森最终被说动启程去陕北拍片时,在温州火车站,她却再次犹豫。当叶卉了解到她口袋里只有50元钱时,当即把身上所有的2000元悄悄塞了过去。叶卉说,选择王荣森,就是要让世人了解一个温州人在人生的折挫与沉浮面前的不屈与担当。即使是在最困难的六年间,陕西当地民政部门曾几度想接济王荣森,都被她婉言谢绝,她说再艰难也要靠自己,不能让“温州人”三个字蒙羞。

王荣森的故事让所有参与创作的摄制组成员极为感动,前后两位男导演撰写故事脚本几度泪流满面,最后不得不由叶卉自己执笔完成。

“八年时间,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行程数百万公里,中途遇到过很多问题。2004年初,一个导演在西藏拍片时,得了肺气肿,生命垂危,后来我们请当地的部队帮忙送到平原地区才脱险。”

对于本身就来自温州乐清的叶卉来说,八年的坚持自身就是温州人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温州人的精神内涵所在。

寻找一种精神的力量

在2月26日的看片会现场,专家们不但被一个又一个温州人的传奇而又精彩的故事所感动,更为叶卉长达八年的坚持而感慨。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国纪录片界泰斗陈汉元指出:这个片子交代了温州人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温州人都活得很主动,有目标,并且愿意为目标而不懈奋斗,这是该片深刻的思想性所在。用八年时间拍这样一部纪录片,那是作者以自己的生命作为底片来记录他人生命的行为轨迹。

原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中国视协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黄勇感慨说:这部纪录片通过一个个很具体真实的故事生动体现了一种“温州人的精神”,故事讲得很真实、很精彩、很感动人。

《求是》杂志社副总编、原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黄中平在看完片子后感言:纪录片片让我非常感动,真为自己是温州人而感到骄傲,片子会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将更有利于宣传温州人精神,有利于增加爱国主义热情,有利于提升整个中国人的形象,有利于我们国家进一步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春光、《中国监察》杂志社代总编陈春江等也对这部片子给予了高度评



全部回复(13)
1993年起从事纪录片创作

1994年至2000年在上海电视台海外中心任《纪录片编辑室》导演、责任编缉。

2000年至2001年在加拿大城市电视台任策划人、导演。

2001年至2002年在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任策划人、导演。

2002年至2003年在12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 《解读上海》任导演。

2003年至今在大型电视纪录片《温州人》任总导演。

◆主要获奖作品:

《妈妈不在的冬天》(1996年)

第六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短片大奖”

第十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纪录短片大奖”

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彩虹奖”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学术特等奖”

上海电视台百花特等奖

《教授下田》(1997年)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学术一等奖”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彩虹奖”奖

上海电视台百花一等奖

《把爱留在人间》(上下集)(1999年)

1999度美国CNN有线电视新闻网特别专题展映

◆其他主要作品:

历史文献类:1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解读上海》

社会调查类:《老年婚姻调查纪实》(80分钟)等

其他作品有:《杨澜访谈录》之《小泽征尔》《孔祥东》《吴启迪》《稻盛和夫》《森英惠》《牛尾治郎》《刘永好》等。





2013-10-12 20:48:58
当年“放牛娃” 如今参选院士 乐清人李志林
2013年05月28日 08:51:06 手机看新闻   

  

  日前,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发布关于公布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告,乐清籍李志林成为候选人之一。

  中科院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推荐工作于4月30日结束。经过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并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审议,确认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391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68人,化学部52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88人,地学部75人,信息技术科学部50人,技术科学部58人。李志林是地学部有效候选人之一。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规定,有效候选人将于近期公示,再通过通信评审、会议评审和选举,并经确认、批准和备案等程序后产生新院士。当选院士名单将于年底前向社会公布。

  迄今,乐清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施立明、杨焕明、郑晓静等人。

  李志林,1960年出生,是我市仙溪镇福溪社区甸岭冈脚村人。小时候,家里穷,李志林一边上学,一边当“放牛娃”,要照看家里的四五头牛。他嗜书如命,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8岁那年,李志林以高分被西南大学录取,学的是测绘专业。1985年,他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往英国留学,进入格拉斯哥大学的地理和地形学系,主攻地图的处理更新,于1990年获得了博士学位。2005年,李志林以其在地图科技方面的重要贡献,获得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如今,李志林是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制图协会副主席,整日忙于教学、科研。(记者 郑望喜)

2013-10-12 20:51:01
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恭喜
2013-10-12 21:39:33
看不到图片。
2013-10-12 21:39:50
叫她来福溪来拍拍
2013-10-12 22:04:14
温州人的血泪史!
2013-10-13 12:07:30
人才啊。。。
2013-10-13 18:30:17
家乡同胞们加油!
2013-10-13 21:19:48
这个应该是龙西人
2013-10-18 09:25:32
叶姓是福溪第一姓
2014-1-26 22:42:22 来自手机
人才啊。。。
2014-1-27 00:36:08
原来大名鼎鼎的叶卉是福溪人啊,好厉害。
2014-1-27 11:00:07
叶家祖坟冒青烟拉
2014-1-27 13:07:52 来自手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